`

IPTV与DTV:竞争还是共存?

阅读更多
无论从制造供货还是应用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都将在未来全球的数字电视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随着数字家庭概念的发展,数字电视及机顶盒产品的功能与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往往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在这些令人目眩的美好光环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发现产业发展中同样存在着的困惑——数字电视业务到底应该以哪种网络媒介作为依托?传统的电视网络不具备双向性,目前所谓的宽带IP网络却又解决不了用户的带宽资源问题。这两者之中谁将能够真正担负起大规模推广数字电视运营业务的重任?问题的答案显然对于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EDN China在3月23日举办的“第三届数字电视及机顶盒芯片与解决方案研讨会”上,就IPTV与DTV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前途等话题专门组织了互动讨论活动,来自产业标准制定组织、芯片厂商、软件厂商和市场权威分析机构的负责人与台下的参会观众对此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哪一个前途“有”量?
  EDN China:目前,业界开始关注一个话题:究竟是基于电信网络的IPTV业务能够得到发展,还是基于广播电视网络的DTV运营能够获得成功,这两种网络媒介之间到底 
是怎么样的最终关系?今天在台上就坐的嘉宾有来自硬件厂商的,有来自软件厂商的,也有为整个产业制定标准的相关负责人,还有来自行业权威分析机构的。相信各位对IPTV和DTV的各自前途一定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黄铁军:互联网承载视频业务的时候,网络和终端是要发生变化的,针对这些变化,规范的制定可能更加重要。
  黄铁军:谈到IPTV和DTV,我个人的看法觉得可以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电视、高清电视还有卫星电视。我觉得IPTV机会还是很大的。因为从用户的角度,一定是能提供新的服务和模式才会让其想要购买这个服务。而卫星电视的用户群在哪儿?我想首先是现在能够接收到电视的用户,这个时候对有线电视用户群的分化就有可能出现。再来说高清电视,因为很多人愿意买高清的显示终端作为一种消费水平的象征,所以随着终端的发展,高清电视也有一定的机会。相比之下,有线电视可能不会象其他几种一样有一个突然的上升势头。
  何小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在谈两类产品,一个是IPTV或是互联网电视,还有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我觉得网络电视和传统电视的哪个市场大,应该看两方面:一个是内容,就是谁可以提供更多的内容;第二个就是易用性,就是能否让用户更方便的使用。
  贾晓东:我们对IPTV的发展是一种比较看好的态度。但是考虑到整个中国消费者群结构的因素,了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人群会更多倾向于IPTV,而在家庭当中的老龄父母可能更偏重于现在的有线电视。对于卫星电视,这一市场的份额也会逐步扩大。
  边晓春:数字电视业务的推广要解决技术、内容、商业模式、管制规则四个层面的问题。
  边晓春:刚才讲到的几种模式,对于哪一种会在市场上占据主流,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层面问题要解决。首先是技术层面,技术问题我不认为已经解决了,而是刚刚开始;在内容层面,有没有可能获得足够多的内容来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三是商业层面,用户想看,和能够看到,和花了钱就能顺利地看到,商业方面还有很多的环节需要落实。第四个就是规则层面,中国目前管理和政策的现状,有没有可能允许视频的内容按照完全市场准则的方法由内容供应商来提供?我认为任何一种模式的成功,这四个层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EDN China:有观点认为DTV适合于将高清信号在广域的范围内进行传播,而IPTV适合于强调互动性并且在局域范围的场合,对此各位的观点是什么?
  何小庆:这种观点我觉得从理论上来讲肯定是正确的,就是说细化之后,不同的人群肯定是有不同的选择。根据应用来看,比如说互联网的方式,像网络的游戏甚至银行的业务,这种功能电视可能很难替代,但是电视又有更广泛的传播能力。目前来看,电信运营商更热衷于IP电视的发展,因为他有这个机会,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已经有的内容把它承载到自己的网络上。而广播电视部门则希望除了提供电视之外还能提供关于互联网上的内容。但是到最后,还是要看能不能提供一个方便的操作方式。
  黄铁军:互联网承载视频业务的时候,网络是要发生变化的,终端也一样。如果网络情况很多,终端产品供应商也会无所适从。针对这些变化的情况,规范的制定可能更加重要。
  什么是最关键的技术?
  EDN China:具体到技术层面,几位嘉宾觉得对于IPTV和DTV最值得关注的技术分别是什么?
  黄铁军:从IPTV来讲,带宽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要想使很多人点播,对带宽的要求肯定会很高,同时编码压缩技术也很重要,另外一个就是数字版权管理,它涉及到从内容提供到最终用户消费的整体产业链条。
  何小庆:我觉得这两个产品首先都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才能有一个创新的硬件平台。IPTV我感觉遇到的挑战就更强一些因为本身从它的功能角度来讲,不光有影视效果、色彩效果、清晰度方面的要求,还有一个就是互联网协议的问题,就需要硬件平台拥有处理能力相当高的处理器,甚至是多核的SoC。第二,如果对IPTV,一个开放的软件平台就更重要了,其中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协议、图形界面等。
  贾晓东:在IPTV方面,关键的技术一个是带宽,再一个就是稳定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保护节目版权的角度来讲,要进行关于内容的加密保护,而对卫星电视来讲,安全有效的过滤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边晓春:我认为IPTV最大的问题就是传输能力,一个是带宽,还一个就是网络拥塞的问题。试想我们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对庞大的用户群能同时传输多少兆的码流?我们的服务器在网络上有没有这个能力?我的答案是不乐观的。对于DTV,我觉得核心技术问题就是双向问题。与此同时,无论是IPTV还是DTV,又都面临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这方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联合的组织来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



  IP机顶盒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EDN China:很多人说,宽带的渗透过程就是IP机顶盒市场的增长过程,各位嘉宾认为IP机顶盒的市场前景如何?
  边晓春:我认为I 
P机顶盒是过渡产品。因为未来的家庭应该有一个媒体的中心,这个东西你可以看成TV,也可以看成机顶盒。应该是所有信息都这么进来,再引出一根线,然后有一个非常宽的短距离无线传输,使其他的设备都可以分享信号。IPTV的存在与其说能给客户带来一个看电视的机会,还不如说是提供了另外一个电视传输通路,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说IPTV的意义要更大一些。同时我认为电信运营商不是在挣机顶盒的钱,他们是出于一种战略性的考虑,他们是要争得战略性的地位,和广电平起平坐的竞争,通过长期巨大的投放,最后打败广电,变成一个很强的内容提供商。因为只有这种通路打通了,才能再找到好内容让老百姓买单。所以我觉得IPTV不会在最近二、三年之内有真正的盈利和规模,它应该是长达十年之久的战略性举措。
  贾晓东:在2005年到2008年间,机顶盒的销售增长在前一段时间会来自于电视机顶盒,到后期将来自于将服务进行整合的机顶盒。
  贾晓东:我们预测在2005年到2008年间,机顶盒的销售增长在前一段时间可能会来自于电视机顶盒,到后期可能是来自于将服务进行整合的机顶盒。
  何小庆:另外说到IP机顶盒的产品价格问题,其实设备制造商只要经过评估,认为能够在局端部分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它就可以为运营商提供价格很低的用户端设备,就是说他可以给IPTV运营商提供更便宜的盒子,更廉价的盒子。
  黄铁军:我觉得现在的用户从网络里浏览信息的时候会比较多。如果IPTV有能看电视的模式,IP机顶盒的用量会很大,但是近期我觉得这个量会比较小。

  未来的“数字家庭”什么样?
  EDN China:最后请几位嘉宾为我们勾画一下未来的数字娱乐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边晓春:我预言以后全部的家庭都会出现盒子的泛滥,有多少种TV就会有多少种盒子,最后连这个家的成员谁都不知道这个线怎么接。所以我希望到时候家里面只有一个盒子,或者一根线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贾晓东:我觉得PC和电视功能的整合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可能在五到十年内会实现。
  何小庆:除了一个整合得很好的服务器,或者是一个家庭娱乐中心装置之外,以后一定会有更好的方式把各种娱乐终端和家庭娱乐中心沟通起来。
  何小庆:除了一个整合得很好的服务器,或者是一个家庭的娱乐中心装置之外,以后一定会有更好的方式把各种娱乐终端和家庭娱乐中心沟通起来,可以很方便地把用户的影碟、照片、歌曲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
  黄铁军: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让大多数中国人能看到足够的内容,我觉得这件事的意义要大得多。

  EDN China: 简化的设备、整合的功能、互通的联接、丰富的内容,感谢几位嘉宾为我们描绘出如此令人向往的未来数字家庭,相信在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美好远景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链接观点一:用“通用平台”适应市场变数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庞大的电视用户群数量让人们对未来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乐观。但是,中国市场同时存在的太多“变数”也为这种乐观笼罩上了一层迷雾。
  首先从数字电视的传输方式来看,地面/有线/卫星数字电视和IPTV这几种传输方式下的业务最终究竟谁能胜出,业界还没有得出确定的答案。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 )公司副总裁兼家庭娱乐系统部总经理Christos Lagomichos先生认为,有线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电视将在几年之后进入平缓增长期,而地面数字电视和IPTV将在未来成为数字电视产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再从被业界热烈讨论的产业标准问题来看,各地区标准的制定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例如, 欧洲数字电视市场将采用MPEG-2与H.264并存的产业标准。而在中国市场,究竟是完全采用自主的AVS标准,还是将其与H.264、MPEG-2或是VC1之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绑定?业界人士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充满了期盼。
  因此,来自传输方式选择和产业标准方面的“变数”将迫使数字电视与机顶盒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甚至是达到条块分割的地步。这一态势对半导体芯片厂商的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hristos Lagomichos表示,对此,ST公司在技术上采取了“通用平台”的策略,即在保证核心运算的硬件部分前提下,力求使软件架构跨市场通用,以相同的软件API驱动程序和软件栈,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电子产品——从最复杂的机顶盒到低端的手提平板电视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与运营商、中间件软件厂商和终端产品制造厂商的战略合作,从而能够预先了解它们的相应需求。

  链接观点二:分布式架构和智能流量处理让IPTV“软肋”变“硬”
  今天,人们已经逐渐将IP网络发展成为能够传输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网络,这一综合性方面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又让其成为有能力承载数字电视运营业务的媒介之一。而当人们坐在桌旁仔细思考使用I 
P网络运营数字电视业务的可能性时,却发现其在带宽和QoS两方面的问题十分值得担忧。
  说起带宽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欧美市场在采用xDSL网络运营数字电视业务的情况下,每个用户平均拥有的所需带宽大约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图1):在2004 ~ 2005年间,用户平均拥有带宽需要达到5Mbps,才能支撑语音、数据和标清数字电视业务;2006 ~ 2007年间,这一带宽值就需要达到15Mbps,从而使业务种类上增加了高清数字电视;而到2008 ~ 2009年间,这一带宽值将需要达到30Mbps,因为除了上述业务种类之外,网络还要能够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游戏。

  由此我们发现,在国内市场由网通或是电信铺设的ADSL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的平均享用带宽大约只能稳定在1Mbps,这与欧美市场支持标清数字电视业务的5Mbps用户平均带宽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杰尔系统公司宽带战略总监Mark Simkins认为,“目前中国市场的xDSL网络带宽资源不能满足数字电视业务运营的要求,主要瓶颈可能来自于用户端接入骨干网的回程链路中。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将现有的DSLAM转变为分布式架构,在线卡上实现分布式的管理,并代替上传链路(uplink)完成大量协议和流量的处理,使上传链路的效率大幅提升,从而改善用户平均拥有带宽的状况。”
  与带宽同等重要的就是IP网络的QoS问题。对于语音、数据和视频这三方面业务的QoS要求来讲,用户可能已经习惯了数据业务中常常出现的延迟和抖动问题,但是对语音和视频业务,用户却已经习惯了接收高质量的服务,尤其是对视频业务,既要求有非常高的带宽,又不能容忍过多的延迟或抖动。由此可见,如果要在IP网络上运营数字电视业务,用户将对QoS永远保持最高标准的要求。
  实际上用户的这种要求也推动着IP网络的进化,而在进化的过程中怎样保证网络的不间断性,保持更高的QoS?答案就是要使网络具备智能识别和智能管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在网络上运营IPTV业务,就要优先考虑视频业务流的服务品质。杰尔系统公司宽带战略总监Mark Simkins表示,“智能型的流量处理器能够首先识别业务流的性质,如果识别出视频流,则优先为其保证所提供的带宽和传输的稳定性,同时在基本保证带宽和基本避免延迟和抖动的情况下处理语音和数据流。这样一来,IPTV运营业务的服务品质就能够在现有网络条件下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链接观点三:将机顶盒与DTV进行一体化集成
  今天,大多数的家庭都在忍受着遥控器的“泛滥”,针对各种家电产品的“小盒子”层出不穷。因此,也有很多人担心,未来的数字电视生活是否也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机顶盒呢?如果已经让种种遥控器“小盒子”占据了茶几,难道还要让种种“大盒子”再占据更多活动空间吗?
  业内人士认为,要让“大盒子”种类和数量减少有两大手段:一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让一种“大盒子”就能搞定用户的接入问题;二是可以考虑将机顶盒集成到数字终端产品中,至少从用户的视觉角度上减少“大盒子”的数量。
  日前,创维 (Skyworth) 集团选择德州仪器( TI) 的数字电视 (DTV)解决方案用于其新一代有线高清晰数字电视。这一产品支持用户采用通用接口 (CI) 标准,对 DVB-C 进行有条件的访问。通过具有嵌入式密钥的 PCMCIA 卡,用户即可随时访问电视数字有线节目。同时,这一支持高清晰数字视频解码的整机产品能够无需外接机顶盒,直接收看高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从而使制造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总体材料清单 (BOM),而且还能获得整体软件与技术的强大支持.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